搜尋此網誌

顯示具有 醫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一葉知秋 

老夫今早閱過一則不可思議的新聞[附圖]後,不禁搖頭嘆息.別人看這新聞,或許無老夫的感慨.畢竟在醫護這行頭幹了幾十年,知道太多了.  

消防員和醫護人員的角色好像是錯調了吧?從來都只有消防員救人於危難中,然後把受害者送到醫護人員手中,作身心創傷的治療.無論是外物入喉,胸口插刀,鐵桿穿肚,筷子刺頭等嚴重事故,送醫院前從無人敢妄動,把連體的外物移除.醫護對人體結構生理心理有認識;有葯物有儀器的輔助,移除異物治療創傷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那有醫護束手無勢,求助消防這道理?

老夫就是不信醫護的巧手不及消防的[粗手粗腳]靈活善變;更不信解決拉鍊夾下體這問題的能力比消防差.老夫相信的是他們欠缺了膽大心細的精神,當機立斷的決心,更不敢承擔責任,以為把燙手山芋拋給他人是最聰明的辦法.

梧桐一葉落,天下便知秋,老夫從這新聞中看到醫護專業的衰落.科技日新月異,醫護的知識和技能只有一日千里,怎會如此不濟,都是歸究於人性吧.

醫管局有的是[使命]和[承諾],強調的是[顧客服務][視病猶親],可惜都淪為口號,醫護的工作和態度不過爾爾.老夫那一代雖沒有太多[使命]和[承諾],工作卻充滿熱責任心重,辦事認真,做事細心,都拜招聘和培訓方式的不同.

除知識技能外,醫護最需要的是人格修養.大學教育的弊病是唯[才]是用,這[才]是成績,不注重人格,但成績好不等於人格修養好.可惜的是現今醫護大都是由大學教出來,醫院充斥了一群成績好但人格修養不怎樣優秀的人員.


面對現世代很多所作所為,已不是老夫所能容忍適應,身為管理階層,老夫興幸早退休了.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突發事故 (一)


昨天老夫不知算否在鬼門關前繞過了,可真的確確實實的到尤德醫院走了一轉躭了一會.除出世外,這算是老夫第三次住院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肺炎住院一週;九十年代小腸氣做手術,相隔約二十年,又要住院,小病是福,幸好三次都無大礙. 

昨天醒得很遲,近八時才跟囡囡一齊起床,走到書桌前替囡囡抹眼鏡,兩塊鏡片剛抹了一半,霎那間感到身體不聽支配,突然失去平衡,雖無眼前一黑,但很暈眩;托賴還有意識,免強支撐著身軀,一招平沙落雁順勢躺在地上,避免跌倒. 

老夫的腦袋還很清醒,轉瞬間已自我評估了狀況,除了暈眩,四肢還活動自如,無抽搐,形勢不算惡劣,但仍即時指示愛妻打999叫救護車,入院作詳細檢查. 

在地上休息了約五分鐘,暈眩感覺稍減,趁救護車未到,還能走到洗手間辦人生大事,梳洗刮鬍子. 

救護員約十分鐘後抵埗,循例稍作查詢,便陪老夫出門扶上推床.可能見老夫無大礙吧,救護車無即時開行.待把一切生命徵像包括血壓脈摶體溫量度好,測試完血糖後始開車.一如所料,一切指標都正常.救護員的表現很專業,有禮貎,也很有服務精神. 

星期六的早上,到尤德醫院急症室求診的病人不多,加上老夫是白車送到,所以很快便得醫護照料.也無葯物也無治療,只是做了一個心電圖.雖然老夫大致無恙,但是茲事可大,醫生不敢馬虎,要老夫入院作進一步檢查. 

於是,約早上九時便進住了五樓內科病房.護士又來例行的檢查,病房服務員把住院病人衣服拋下,附帶奉上鴨仔一隻.老夫說不需要鴨仔時,服務員說要留尿作檢驗.一處鄉村一例,用鴨仔留尿檢查,老夫算開了眼界長了知識. 

個多小時後醫生到診,一番查詢後便開醫囑,都是檢查,無葯食.再個多小時後,抽了兩筒血作化驗用.下午約三時許,把腦掃描都做完了. 

腦掃描前到洗手間走一轉,把老夫嚇過半死.作嘔的臭味和刺鼻的尿味先警告了老夫,原來偌大的洗手間約六個坐廁全都骯髒異常,填滿了人中黃,老夫隱約有回到中國大陸的感受. 

腦掃描後約一個小時,有病房服務員到來處理鴨仔,見老夫把鴨仔放在地上,竟出言指責,怪老夫不是掛在床邊,說放在地上易倒瀉.她是有眼不識泰山,老夫是虎落平陽.可要欺負老夫還不是時候,老夫自然少不了搶白斥責她一番. 

如此環境,單是廁所衛生老夫已受不了,加上這樣的服務態度,老夫更是忍無可忍.自忖所有檢驗的報告都該有了,目的已達,不想多躭一會.於是便出護士站要求見醫生,如一切報告正常便出院.當值護士照例要求老夫多留一天待明天醫生巡房後始決定. 

多留一天,老夫不該病死卻會死,於是出招了,先投訴病房服務員,再投訴洗手間.對洗手間的情況,護士解釋說因全院整日都無沖廁水供應.不解釋還可,一解釋便被老夫搶白,既然早知無水供應,就該有應變措施,派人多打清理.護士無言以對.投訴後老夫再辯之以理,此次留院目的是為檢驗,所有檢驗都應該有結果有報告了,醫生可從電腦知道一切結果,如報告正常,為何不讓老夫早出院,硬要多留一天如此僵化,既誤了老夫也無端佔了一張病床. 

大概不是老夫的理由充份,護士們那會知情識理,而是怕老夫愛找麻煩愛投訴,於是不一會,便有回覆,說一切報告正常,老夫可以出院. 

這次遭遇使老夫最難堪的是救護車上救護員的專業精神服務態把病房中的護士和服務員都比下了. 

約下午四時,打道回府矣,大夫給老夫的診斷是[血管迷走性暈厥] (vasovagal attack).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可悲的專業 - 護理

今早又見醫管局在報章上發表了由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護理總經理梁瑞琪撰文的鱔稿.

老夫仍是那一句,慘不忍睹.

先不談文章內容,單看插圖,照片中的護士展示了極不專業的形像.看她配戴口罩的模樣,沒把口鼻完全掩蓋是個錯誤的示範.老夫在任時如遇到下屬如此這般,定會嚴厲教訓之;照片中的護士不知是在整理派葯車或是在派葯,無論如何,好狗不攔路,在病房走廊中攔著通道整理葯車或派葯都不對.

這是宣傳稿,自然應該做得很正確.派葯該在病人床邊,整理葯車則該在[治療室]或[護士站]吧.連一張像樣一點的照片也沒有,或不在意,醫管局真的無人?



再看文章(紅字是老夫的眉批):

*************************

轉眼間,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已經投入服務20年了。回想20年前,護士的工作主要是護理病人,並照顧病人生活上需要。
                                                                                                     

加強溝通建立互信

醫院啟用後,隨着服務需求增加,醫院加強了業務支援,並招聘病人服務助理協助護士照顧病人生活的需要,令護士可更加專注於護理上的工作。現今的護士連病人也不多看一眼,我不知要專注些什麼工作?我們在護理之餘,確保病人安全、加強與病人溝通及建立互信也很重要。保病人安全、加強與病人溝通及建立互信正是護理其中一環,怎可說是在護理之餘呢?這正是連基本護理概念都不清楚

24歲的阿美(化名),12歲開始吸食K仔。經社工轉介到東區醫院的護士診所接受治療,檢查發現阿美的膀胱容量只剩35毫升,小便功能也出現很多問題。她失禁情況越來越嚴重,護士教導阿美處理失禁的方法。經過多次見面,阿美與我們開始熟絡,雖然很信任我們,但還未肯聽我們的說話去戒毒。我們都很焦急,於是主動向她詳細解釋繼續吸毒的嚴重後果,醫生亦建議她做膀胱擴大手術,其後護士向她解釋動手術的原因及後遺症,並鼓勵阿美向母親坦白及認錯。幾經勸勉後,母女倆終於冰釋前嫌。最後阿美也決心戒毒,並滿懷信心地面對手術及各項治療,重踏人生路。先是[護士],之後[我們],究竟我們是誰?

歲月流轉,註冊護士的培訓已走入大專教育,現時每年新畢業註冊護士大約三分之二為大學畢業,醫院的註冊護士課程也競爭激烈,今年有二千多名投考者競逐三百個學位,有志投身護士行業的青年人越來越多。驀然筆鋒一轉談護理培訓,首尾不呼應,也很突然,很粗疏.


*************************

老實講,看完這東拉西拼的鱔稿後老夫不明這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見微知著,堂堂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護理總經理,是身居要職飽學之士,竟然寫出如此文章,不禁令老夫懷疑其做事態度,邏輯思惟及組織領導能力.

鱔稿都是為宣傳,這大概是為護理專業而宣傳,想招徠多些年青人投入護理行業吧.沒有像樣一點的照片,也沒有像樣一點的文章,老夫懷疑有多少讀者會詳細看完這鱔稿,有多少年青人因而受感染.

這樣的宣傳,除了可供老夫譏諷,效果如何不問而知.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兒科醫學會 - 非同兒戲


得閒無聊,在網上亂爬,無意中進了香港兒科醫學會的網.勾起回憶.

去年的事吧,有一天,校長來電,說香港兒科醫學會五十週年誌慶出紀念刋物,她是被邀贈慶留言的嘉賓之一,要求老夫代她想一二佳句.

校長是堂堂洋學堂過氣教習,性情高傲,孤芳自賞,在伊院中傾談得來的朋友寥寥可數,可不知看中老夫那方面,竟垂青眼准予高攀.老夫也不止一次在她辦公室內商談護校之事,校長運籌帷幄,老夫給以愚見.

反正老夫在伊院慣了做槍手,既承校長吩咐,只好搜索枯腸.可老夫讀書不多文才有限,良久,始想出一句[非同兒戲].校長,達人也,稍後,再來電指正,問老夫題為[五十載與兒同渡,非同兒戲.]如何.老夫隨口說可改作[五十載與兒同渡,渡人渡己,非同兒戲.]校長欣然.
 
老夫也沒追問,事情就此過去,慢慢的也把此事忘了,

今天,在網上看到五十週年紀念刋,翻閱下,這三句題字果然獨據一方.前前後後的題言老夫也粗略看過,大多長篇大論,可都是千篇一律;也有些題字,但都是搬字過紙了無新意,無甚精警之句.老夫的[五十載與兒同渡,渡人渡己,非同兒戲.]鏗鏘有力,成了點石成金的珠璣佳句.

就這樣,老夫與兒科五十載結上了不解緣,此事也無旁人知悉.校長,退休了;老夫,也退休了,彼此相忘於江湖.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護士缺乏?


因策略及預計有謬誤,公營醫院的護理人手這些年來從沒有好過.據說私院的人手指標較理想,但都是道聽途說,老夫難於證實,也沒去證實.

近月來到過教會醫院幾次,昨天因要評估學生全人護理的水平,老夫在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名牌的蔭庇下,更在其一病房自出自由,逗留四小時.除了看學生,當然也看看私院的運作及環境.

說實在的,如要老夫打分,病房中很多程序事情老夫都覺得不合格.如醫生只是開葯在牌板,由護士抄到派葯表上這運作,在公院嚴厲禁止已久;又如膀肛沖洗雖然已完成.但所用的喉管及空袋卻仍掛在病者床尾處,理由是以備需要時可再用,這大蓋牽涉到錢的問題,但在感染角度看來,這是一大敗筆.

老夫最有興趣的是私院的人手.看過後始知是多麼的豐裕.難怪公院的人手都被私院挖得支離破碎,以昨天這病房為例,六間大房,每房八張床,竟有十多護士一更,除開了學生,還有近十人之數.因病人的病況沒公院的嚴重,私院的工作量相對又較少,於是整個早上護士站裡都是人頭湧湧,七嘴八舌的.想起公院的護士東奔西跑胼手胝足停不馬蹄,真淒慘.

公院奢言要挽留人手,憑怎麼?唯一招數是[見多識廣,培訓機會多].可是再多的培訓也抵不上一個護理碩士學位.香港的護理碩士,除港大中大的外,大都差不多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學術水平全無保障.拿一個碩士,可管理可專業,升級的百搭證書.說起升級更令人氣餒,不是歸邊入了馬房的,想升真的是難比登天.近日就有總經理的貴親升任籌備組護士長,啥是籌備她大概是不懂,畢業後更只是獃在專科門診,長坐油位從未見過世面,但朝裡有人好做官嘛.

不公平的升級加上碩士百搭,年青一代誰還希罕留在公院等培訓?有經驗有本事的,希望在更好的環境下工作和希望有更佳的報酬,也是人之常情.

一比五跟一比十,傻的也會選擇.

護士缺乏?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血的教訓



老夫近來文思枯竭少了寫BLOG的衝動,可是昨天的一則關於醫院及英國皇室的新聞,又勾起老夫的興緻.

這樣的事情,大概不會發生在香港的醫院吧.不是香港的護士精明,而是怕事和顢頇;也有指引,香港醫護最愛一成不變跟指引辦事.

多年前一位相熟律師馬克.林對老夫半投訴半開玩笑說香港的護士都是[廢]的.事緣他有一個客人入了院,為跟進一些事宜,他打話到病房問他的客人能否說話,接聽的護士堅持要約時間待醫生回答.他就是不明白護士怕什麼,雖然不要輕易在電話中回應問題,在醫護行業裡已是老生常談的準則,但能否說話這樣簡單的問題護士都不敢答不肯答,除了約醫生,也沒其它的解決方法.他唯一的感覺就是一個[廢]字.馬克.林未執業做律師前,也是一位註冊護士呢.

這是常識吧,電話中的對方是誰,身份的確很難辨認.大佬教落,白紙黑字的指引也有,就是政府新聞處或警察來電查詢病人的一切,也不要直接回答.要了聯絡電話,證實後始可覆電再談,當然也要記錄對方的身份名字.

處理家屬的來電也大同小異,但多了一個變數.就算是確認了身份,但應否把病人的資料發放給對方,病人是否同意給這人知道他的事,也是一個考慮,這涉及病人私隱的問題.
可是香港的護士就是怕事,遇到大人物提出的查詢,就像這新聞一樣對方是[英女皇]時,會否受寵若驚或心慌意亂下不該說的都全說了呢?

這是一則血的教訓,如堅守原則,依指引辦事,對方就算真的是大人物,是國家主席,怪責下來只顯出對方的專橫及無知,自己有理可說有據可依.反之,可能又做就了另一次的新聞.

洋和尚偽善,對人權對私隱的認知及關注不該比香港更馬虎,當人人都在怪責電話套料的電台主持時,會否認真審視醫院對這方面的守則,會否考慮到這悲劇是這護士因自己的大意疏忽漠視私隱一手做成的?傳媒辦鬼辦馬套料天經地義,自己不能好好保衛原則,乎復何言.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一本通書用到老

本月初看到新聞一則,內文說五星級的港島香格里拉大酒店發生懷疑食物中毒個案。

大酒店小新聞而矣,本不值一提,可是老夫越看越過癮。見到衛生防護中心官僚的腐敗,不懂因時制宜,只是虛應故事一稿走天涯,老夫便樂在其中。

其中一段呼籲[中心提醒市民,在外進食要光顧信譽良好和有牌照的食肆]可說是官樣文章的表表者。

什麼是信譽?老夫一向以為五星級酒店就是信譽良好的保證,五星級酒店的的食肆都領有牌照窗明几淨。根據上文下理,不知中心是否暗示香格理拉的信譽不佳,或當中食肆無牌營業呢。如果香格里拉的信譽成疑,那何處才是樂土?

老夫愛四處覓食,高級的簡陋的食肆光顧不少了,舉目所視,很少沒領食肆營業牌照的。老夫發誓曾遇過很多有牌食肆都是污穢不堪的,門面尚且如此,廚房裡更不堪想像。幾許有牌食肆,老夫連入內一坐的膽量也沒有,這證明了牌照與衛生絕不可以直接掛鈎。

由是觀之,[在外進食要光顧信譽良好和有牌照的食肆]是廢人廢語,不比[亞媽係女人]強,說了等於沒說,大眾市民得到中心呼籲提點的訊息後,心中仍有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報導說受影响市民是食了蝦沙律,蘆筍湯,牛小排,海鱸和朱古力噴泉雪糕等,之後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可是中心卻提醒市民[避免進食生的海產,在選擇冷盤包括自助餐的刺生,壽司和生蠔時要小心。亦不應使用鹽,醋及日本芥末殺菌]。這算得是九唔搭八,牛頭不搭馬咀了。中心沒有因應問題所在和個別事件而作出適當的忠告,只懂一本通書用到老。至於說有人用鹽,醋及日本芥末來殺菌,也許真的有人如此無知,可真的是主流嗎?

看來,老夫退休後也該打打衛生防護中心的主意,謀個一官半職;如此輕鬆自在的高薪厚職,既可糊口,又可瀆職,更可發發官威,老夫最嚮往。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金玉其外

 為一單嚴重醫療過失,屯門醫院又再上報紙頭版;最駭人的是傳媒翻舊賬,屯門醫院是近來發生醫療事故最多的公立醫院,半年內最少有六單。

去年七月,伊院展開醫院認證計劃,一群澳洲洋和尚進行為期一週的評審,老夫曾為此一口氣寫了三篇關於醫院認證的見解,這裡無庸贅言。

緊隨伊院之後,屯門醫院也於去年九月間完成了認證,並取得[斐然]的成績,在四十五個評核項目中獲得十三個優異評級,各聯網中獨領風騷;屯院上下不免喜形於色,鼓舞自豪。對比下,伊院只取得三個優異評級,未免相形見拙。


認證計劃是確認了些什麼證明了什麼?只是證明了裝潢華麗,配備充足,公文齊全吧。洋和尚要錢有錢,醫管局要面有面,各取所需,確認了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老夫說過,洋和尚要賺錢,怎會留難人?香港醫管局還有幾十間醫院排著隊等簽香油,等洋和尚祝福。沒祝福,誰會做信眾?事實上偌大的醫院,只要嫻熟以偏蓋全的玩意,要確認非常容易,要加持有何難哉。

十三個優異評級是怎樣得來的?是人人都愛在大後方運籌帷幄;是員工日以繼夜埋首著作:程序、指引、守則、規條,鉅細無遺,一蓋俱全的成就;是高層雷厲風行嚴加督促:修葺、演練、排場、瞞騙的結果。

危樓裡掛滿張大千米芾的手筆,當中藝術價值自然不菲,可是改不了危樓的本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都是門面上的功夫,事到臨頭偽美人便會露底;屯院外強中乾,金玉其外,一切都只是虛火,洋和尚的祝福加持起不了作用。

把大量的時間資源去修飾外表,不注重固本培原,事故頻生是意料中事。結果十三個優異評級抵受不了半年六個醫療事故的衝擊,喜形於色,鼓舞自豪後隨之而來的員工士氣低落是自然之事,與人無尤。

認證跟表現是兩碼子的事,化了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結果服務質素無改善,普通市民不知何謂認證,更不知那間醫院被認證了,那間有十三優。除了自我感覺良好外,這簡直就是一場笑話,笑話一場。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老夫的話經得起考驗。屯門醫院的認證與事故印證了老夫無妄語少虛言。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狂妄卸責

何為醫德?何為專業?

學識廣博跟是否有人格有道德是兩碼子的事。

讀報,又見到金句[唔係我令到的病人咁,係的葯物]。這樣的歪理竟能理直氣壯宣諸於口,可見其人的枉妄不屑;無視指引使用過量麻醉葯而引致嚴重副作用還口出狂言,可見其人的恬不知恥。葯物是誰開的?葯量是誰定的?葯劑是誰負責注射的?葯是死的人是生的,誰該負責?

這樣好的金句,大家都應該活學活用。囡囡考試唔合格,可以說[唔係我弄到的成績咁差,係的試題];古惑仔開片殺人,大可以說[唔係我令到條粉腸咁,係果把刀];學生哥嚐禁果出事更可以振振有詞話[唔係我搞大佢個肚,係的精子]。精英萬歲!醫生萬歲!

最使老夫不解的是出事後,診所竟無[供氧氣喉管](ET TUBE),不能替病者打通氣道,而要仰賴救護車供應。

看新聞,醫生竟把供應[供氧氣喉管]的責任卸到救護車救護員身上。這是轉移視線,是卸責,是欺騙無知婦孺。香港救護員並無接受插[供氧氣喉管]的訓練,也無權與責替病人插喉,所以救護車上不備[供氧氣喉管]是理所當然。

老夫不才,可是如要老夫負責籌備開醫院診所,急救設備是無可或缺的,不同尺碼的[供氧氣喉管]是必備之物。莫說在診所打麻醉葯做手術這樣相對高危的程序,就是普通的用葯,比如服用抗生素等,也有機會產生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最致命的是會引至咽喉氣管水腫,呼吸困難,這時供氧氣喉管便有機會登場。其它要插喉管的情況真的還不少。

簡單地說,有人的地方便有機會要救急。在街上或在其它地方出事,與人無尤,算自己倒霉;可是在醫院診所等提供醫療有醫生的地方,竟然無必須儀器,朿手無策,那便是馬虎,是疏忽,是失責。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護校策略營

今日整天都參與學校的策略營,目的是要提升教師及教學的質素。老夫一向都不愛策略營這玩意,沒報名參加,可是校長盛意拳拳,三催四請下,只好出山。

老夫說過,一般的策略營都是虛應故事的玩意。不是策劃人自視過高便是操縱結果,做戲一場吧。看參與者的素質,應了一句狗口長不出象牙,結果仍是些老生常談,毫無新意,缺新知灼見,不提也罷。

倒是見微知著,觀乎一二教師的質素,想提升教學水平,雖不是不能,可也要嘔心瀝血,化腐朽為神奇。

自己那一組討論的主題是[怎樣提升教師的質素],循例先來一個[優,劣,危,機]的分析(SWOT Analysis),怎料負責主持這組的高級護師竟把焦點較錯,整個分析都是在圍繞著學校而非是教師進行。老夫看不過眼提出異議,可高級護師仍堅持己見。反正是遊戲一場,老夫也不好爭辯。及後做分組報告,老夫得以平反了,校長聽報告後的評語是我們離了題,並勒令在下一節時間修正。高級護師這時卻把責任卸到[沒有清楚指示]。

擔心嗎?連遊戲規則也不清楚,這樣簡單的邏輯也不明白。再者,全校十多個老師就只有他及校長兩個高級職員負責行政管理,老夫就不相信今天前校長沒跟他商量計劃日程及內容。如他真的事前一概不知情,那學校的溝通及人事便更值得三思。

另一老師據說是少有擁有博士銜的,可是作報告時音調飄忽,聲線時高時低,陰陽怪氣,真替他的學生難受,莫問內容,光是這點便不及格。更甚的一開始便指責我組同學的報告說他們沒考慮老師的實際工作量,無它,給人的印像便是不想出病區做臨床的工作。我組的其中一項提議便是要老師做臨床,以便與時並進,更新知識技能。最有趣的是我組有過氣及現任的高級護師兩人,兩人都覺得這提議可考慮,細節自然要從長計議。

這老師講話其間,坐在老夫身旁的總護頭突然皺起眉問老夫他是誰。

總結時,所有重要人物都會講些正面的話,當說到要做個案檢閱(Case Round)時,小護頭又想在頭頂加光環,分享她自己的實際經驗以印證個案檢閱的可愛及好處。時光倒流至她做學生剛出病房的年代,病房護士長在 1:00 PM下午交更前帶她在病房逐個症巡視的情況。龍生龍,鳯生鳯,老鼠生兒會打洞,什麼種便是什麼種,愛吹愛擂的永遠都是在自吹自擂。

行外人自然被她唬倒,感嘆她的偉大,可是下午交更時間在1:30 PM,三十分鐘內把全病房數十個病症全部巡完,囫圇吞棗,這算是什麼個案檢閱(Case Round)。老夫剛還想替她找藉口,算她好命做那些人少地多的病房,比如私家病房啦(雖然原則上學生是不會被派到私家病房的),但她突然又爆一句滿地帆布床,真的無法自圓其說了。自暴其短,狗改不了吃屎,作笑話聽好了。以老夫的效率見識,要老夫去巡,就算是表面功夫相信也做不完。

完埸前總護頭一錘定音,未來方向要加強護師們的臨床進修,相信在場不少護師登時如喪考妣,面如死灰。

最興奮的莫如準時散會,皆大歡喜矣。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裝胸作勢

老夫昨天剛上班便被香港護士協會發出的電郵弄得啼笑皆非。電郵主題為[要求醫管局全力挽留護士]。想不到堂堂一個專業團體,竟淪為戲子的工具,撈政治本錢的組織。

護士短缺,護士不斷流失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抵[耳聞目睹]的不單是醫管局,還有香港護士協會。可是不管是醫管局還是香港護士協會,對此問題的態度如出一轍,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被迫得緊時,計劃便出籠了,所謂計劃不外增多高級職位;合約轉長工;增多各式各樣的津貼等等。

可這些計劃都是不切實際的,並非針對問題的根本。錢是化多了,工作程序繁複了,可都是事倍工半,於事無補。鬥本錢,無論經濟上物質上的提供,醫管局絕對不是私營機構的對手,相應政策的彈性靈活性也是望塵莫及。

香港護士協會的建議與醫管局的現有機制基本吻合,全無新意,也無針對性。見醫生得到一點兒甜頭,便突出頭來,希望乘亂沾一點油水吧。明眼人行內人一看便知只不過聊勝於無,虛幌一招,虛應故事。

解決問題不難,都是供求的問題,可是基於政治,沒人願說。看短期,這是輸入專才的問題、這是服務重整,去蕪存菁的問題;計劃長期,這是護理訓練的問題。這樣大的課題,除了言不及義的老夫,誰敢當?誰敢說?

醫管局何須[耳聞目睹]?招聘多少,流失多少,服務多少,空缺多少醫管局應該有記錄有數據,瞭然在胸。[耳聞目睹]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香港護士協會吧。

如人手不足,身心疲累,便不須要承擔醫療事故風險,這樣說實在有點兒那個。老夫的數據中,經驗中,大多數的醫療事故與人手不足扯不上關係。做事的不須承擔責任,光顧醫院的病人何止心灰,簡直是心驚膽顫。試問一個不肯承擔醫療事故風險的護士又如何去發動提心吊膽的病人家屬支持。

抹去汗水是正常的,可是以保衞病人,為病人發聲為己任的白衣天使如此容易便淒淒慘慘的淚水常流,那不如辭職不幹好了。

最後一提,文中[你們][我們]的說過不停,[希望你們,支持我們]。老夫真的不知[你們]是誰[我們]又要誰,[我們]是否[你們],[你們]又是否護士。難為了主席身為大學教授,可是溝通技巧寫作ABC也不了了之,[我們][你們]的犯了大忌。真不知[你們]是如何指導[我們]的護士學生?難怪現代新進的護士連說句話也不懂。

不說那些所謂潮語了,什麼[勁灰],[喪頽],[嬲爆],老夫看後頭皮發麻,真想一頭撞牆,一死了之,無眼睇。

對香港無什建樹的主席銀紫荊勛章已袋得暖暖的,還會搞什麼對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一切無傷大雅的小動作都只是明年立法會競選的前奏吧。

一張簡單的宣傳海報也弄得如此低劣,鬼五馬六,協會真的是無人了。

*************************************************************

翌日,見報紙佬說〔護協主席李國麟表示,醫管局寧願花錢聘請新人而非挽留資深人手,令護士感到工作沒前景.〕假如報紙佬沒斷章取義,那護協真的沒前景了.大教授主席的人力資源概念及邏輯思惟令人不敢恭維.用〔寧願花錢聘請新人而非挽留資深人手〕去指責醫管局,請新人有何不對,怎叫花錢?一方面說人手不足,一面又對請新人有保留,這是什麼狗屁的道理,讓每年大量的畢業生投閒置散,賦閒在家嗎?不用填補大量的空缺嗎?醫管局也並非如所說的不挽留資深人手,而是在自由市場下,一如老夫前言,醫管局競爭力不足.

至於說到醫管局不挽留資深人手而令護士感到工作沒前景,就更是歪曲概念的傑作.一則就算不積極挽留,可從來沒有裁員,二則可自由跳糟,皇帝女唔憂嫁,三則資深的走了,資深職位自然要人填補,真是前程似錦,前景無限.

一個飽學之士說出這些一竅不通的話,真的令人費解.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佛教醫院

伊院與佛教醫院的關係非淺,佛院收歸九龍中的日子也不短,可是說來慚愧,老夫竟從沒在佛院留下一個足印,或留底一條腳毛,真的枉稱入行三十多年。

望穿秋水,機會終於來了,各部門一年數度的硬性參觀交流,老夫今次指定要到佛院,參觀團昨日終於出發。不要小看,同事反應頗熱烈,參加者眾。一部十多座位中型旅遊車坐滿了,還有一私家車隨後。

剛抵埗,佛院的護頭與其僅存的三個經理已在等候。看那三個經理的製服,分明是知客的裝扮,只是欠缺了高叉長裙。

佛院的門面也不太差,進門是是大堂,燈火通明,地方寬敞。再前行便是病房。
東西兩翼的病房,中間隔著偌大的護士站,在此工作的同工,有充份空間,舒適閒適,真的是羡煞旁人。

首先被引至硏討室聽簡介,佛院有著標準的裝備,但一切以簡約為主。佛院護頭口口聲聲資源少,連買奶粉買成人尿片都覺拮据,好一點的傳真機買不起,葯房,化驗室都荒蕪了,一切靠伊院。只有日班接線生,沒有保安員,所有沒人做的工作都由護士分擔。一切都歸咎於院長,連有捐獻院長都會百般阻撓。差點說得聲淚俱下,實則可以看出其言若憾,其心則喜。無它,院長懶經費少便大條道理維持現況,無須改變,甚至有需要時可進一步削減現今的服務。難得是聯網護頭不忘左一句窮親戚右一句窮戚的在叫著,分明是認同了這窮親戚的一切。

這世界發窮惡是最難搞最凶的,老夫準備了幾條有關拒收伊院轉院病人的問題,說到咀邊也硬生生的吞回肚裡,免得刺激他們。

簡介中,連沒後幅的褲子設計也拿出來炫耀一番,兩條褲管加前幅,無鈕扣無褲頭帶,真的是有前無後打死罷就。病人側臥時便露出一片月光,是否只許四平八正的躺在床上呢?美其言為幫病人穿褲子時不用把病人多次轉側,實則是否護士躲懶呢。

四處參觀,環境比伊院理想得多,大大的病室,床與床間的距離,足一米有餘。衛生清潔,空氣相對比伊院的清新可人多了。要住院如有選擇,別的不提,單比環境,老夫寧取佛院。可若考慮到治病,則無信心了,簡報中所提醫生的不濟,無理,已把老夫嚇怕,護士對醫生的逆來順受,更會令病者陷於無助之地。看看那水牌,平均每個病患的出院日期都是計劃到一個月以後。一望而知,這是馬虎的行為,也是虛應故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做法。

最不明的是號稱佛教醫院竟然少了佛教的支援,缺了宗教的色彩。搞笑的是唸佛誦經有唸佛機,原來機器已可取代人,老夫受教。其它教派屬靈的支援就更是馬尾綁豆腐,不用提。佛院不是有善終服務嗎?身心社靈支援不足,如何生者善別死者善終?

別矣佛院,要給意見,免了,人前莫說人長短,最重要的意見在笑談中已表達過。換院長,最好換了老夫做院長,當可百廢備舉,佛光重現。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認證/總結

不出山人之料,伊院獲得四年的全面認證。

聽總結,給人的印像就是以偏蓋全,一白遮百醜。每個標準都是以局部少數部門的出色工作及水平,代表全伊院的成果。這樣做的弊端是沒有確實反映整體的水平。

走馬看花,瞎子摸象,管窺蠡測,終乏大觀。好處是得其所願,得其所哉。

同儕們相約下星期一晚宴慶祝,以鬆弛十多個月來拉緊了的神經。老夫覺得奇怪,一向以來,氣氛是不同了,話題,開會以至工作也多集中在認證的準備上,可自己卻從來沒感覺到有多大的壓力。莫非自己真的是對工作冷漠,提不起勁,以至無其他人的感受?或是老夫一早洞察先機,成竹在胸,所以不慌不忙,滋油淡定呢? 有轉變的,是煩擾多了,同事們都在營營役役的,難免把老夫捲入漩渦.想到煩擾便感到滋擾,感到滋擾便想到毛主席的幾隻蒼蠅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本來吃吃晚飯也無不可,但一想到妲妃紂王,興緻全消矣,倒不如回家,陪著愛妻囡囡,更覺溫馨。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認證/濫竽充數

伊院旳認證己進行了四天,步入尾聲矣,明天雖不會派成績表,相信在下午的總結會有明示暗示,無驚無險,成功抵壘.

這兩天,老夫六個轄區中,華洋和尚共去了五處.加上第一天參加了一個小時的會議,老夫絕對有資格說些評語.正如所料,這不過是各成其事,各取所需的玩意;都是打齋做法事收酬勞的華洋和尚而矣.

這星期的認證評審,比起去年底的顧問調查馬虎得多,非預期中的嚴謹,也無傳說中的仔細.虎頭蛇尾,是策略性的做法,不刻意找碴兒,做就雙贏的局面,好讓賣買雙方都有體面.

話雖如此,還是有意外的收穫,就是有人露了餡兒.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單獨演出便不濟.

伊院護頭一向信口雌黃,自欺欺人,自圓其說,自以為是.此次左右無人扶持,仍本性難移,面對洋和尚依然胡言亂語.答非所問,丟人現眼.

受人錢財,為人消災,洋和尚當然仍會與人為善,可是這報告會怎樣寫,隱惡揚善或小罵大幫忙還是未知之素.想深一層,怎樣寫又如何,一個昏君,一個狐狸,正是天做地設,縱有苦口婆心.忠言直諫,又奈之何?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認證/Garbage in Garbage out

伊院的認證正式開始,連續五天的考核審查活動,將會決定合格與否。

各人對此次認證抱不同態度,有人積極參與,有人惶惶不可終日,有人乘機抽水邀功,有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有人愛理不理。

可以聽到林林總總的批評,有人說是跑江湖呃兩餐,有人說是大煉鋼,老夫說是樣板戲,是〔刑政〕,總之都是負面的。

當然,正面的是會帶來伊院一連串的改變,但這是良性的改變?門面上金玉其外的修飾?為改變而改變?其用途成效如何?付出與收入相符嗎?

大家都不信伊院會不合格,老夫也是這一派.有種的便把伊院拒於門外,看看有何後果?

如果真的要論品質,大有理由把伊院打入不合格之列。四十人的病區住上五十人,該七人上班但左補右綴下只得四人開工,僧多粥少下,怎能有好品質的服務?怎可提供足夠的觀察評估,怎去保證有好的環境衛生?這一切都不合格,怎可得認證?幸好,洋和尚山人自有妙計,一早把這些因素摒於考慮之外,只求制度,記錄,指引,文件;強調持續改進。可是一開始便不合格的,怎可有持續品質改善的精神便給予認證?一切應從合格開始罷!但是,醫管局諸公只求照寶,粉飾太平,那理質素。一於向日本糖果好睇唔好食,好好學習。

無論如何,從去年底的〔模擬調查〕前後,大家都忙上了大半年.是認真好,應酬好,敷衍好,依指示好,都沒什麼好日子過。

就是為了這五天,星期一是開會日,那些有牌的調查員,無牌的學員,忙著開會接見各路人馬.收料,羞辱,修正,各色各樣.跟著來的幾天,下區明查暗訪.好歹做足要做的。

說羞辱不是胡言,昨天會見老夫部門的那個港人,其樣貌猥瑣,一副拒人千里的冷漠,比那洋和尚驕橫得多.反之洋和尚則會說說笑笑的,客氣得很.這港人曾問如何做企業計劃.部門領導答了.這人隨問資料如何搜集.當答到可由各病人記錄各電子系統取得時,這人竟對洋和尚說這些資料不盡不實,因全是垃圾 (Garbage in, Garbage out)。

在座各同事不知有何感想,這人在港西聯也要入記錄做總結的,不知他自己是否也是以垃圾放進各系統裡?是夫子自道? 漢人學得胡人語,愛上城樓罵漢人.這都是漢人的劣根特質吧。

反正這港人大權在手,操生殺之刀,也無人與之作辯.正是笑罵由人,唾面自乾,刑政自忍,為求認證只好委屈求存。

還好,過了一天,還有四天,日子過得真快,下星期又是一條好漢.認證四年一個週期,四年後,老夫已是自由身,優哉悠哉,一與我無關矣。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

從報紙專欄上看到有關努蘭及《死亡的臉》的小品,與近日的心情產生共鳴,勾起老夫的動機。老夫見識少,井底蛙,對努蘭完全陌生,也沒聽過《死亡的臉》,幸好網上查閱方便,也找出了苖頭。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是美國耶魯醫學院臨床外科教授,他是醫生,作家,也是醫學史家、哲者。一九九三年起,作品有《死亡的臉》《生命的臉》《蛇杖的傳人》《器官神話》《洗手戰疫》《努蘭的醫學故事》等。每本書都顯現出他深厚精湛的醫技,對醫學倫理的見解及文學的涵養。

努蘭的兩部書剖析了死亡的自然過程,讓人們了解死亡,消除恐懼,最終希望人們以屬於自己的方式死亡,然而這恰好暗示著人們應當以屬於自己的方式生活著。

努蘭從醫治身體疾病反思到人面對生命以及死亡的態度。他透過種種重要死亡原因,解析了死亡的真實面目,逐一檢視死亡對醫生、護士和病患家人的意義:「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過的生活中去求。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活著時的誠實與仁慈,乃是我們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並非在生命的最後幾週或幾天,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後將被回憶的,後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來所活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的也有尊嚴。」

努蘭認為,醫生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但他認為,醫生不是疾病的征服者,而應以具人道精神者自許,協助病人在通往死亡的最後旅程,得到尊嚴的對待。

努蘭指出,不論是何死因,臨終總伴隨著飢餓、窒息與巨痛。正如生之不易,離開也同樣困難。

努蘭相信,最瞭解死亡的恐怕是詩人與哲學家,不是醫生。

「我們的時代沒有死亡的藝術,只有拯救性命的藝術。」

「醫師時時面對不確定,但必須很確定地採取行動;身為醫師,總是依據不完全的資訊下判斷,還要表現得很有權威。」「但現代醫學也錯誤地引導人類,使人們不願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

在《死亡的臉》出版十七年後,努蘭仍大聲疾呼,臨床醫療不應成為取勝的血腥行為,醫者必須學習放慢速度,思考對病患有益的事。他強調必須從具人道精神的醫者角度來看,要學習放慢速度,用清澈明亮的臨床醫療眼光評估病患,因為不管還有多少可能,病人最大的願望不外乎是都能平靜又尊嚴的離開,醫生要設身處地為病人想,讓他們有權利為身體作決定而不是為了求勝,反而造成大屠殺,應謹慎思考什麼才是對病患有益的事。

努蘭是如此看待死亡:往往,我們只看到死亡那一瞬間的崩解、消逝,卻忘了真正思考每一個人身體逐漸變化的過程。我們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發現,爺爺奶奶已經不像小時候健朗的跟我們說話;或是在某一次加班回家的巨大疲累中,感嘆的說聲自己老了。我們是這麼大距離的跳著閱讀親人,或是自己的生命,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跳著跳著,就這樣跳過好多細微變化,就這樣跳到了死亡。

人們把大量的醫療費用花在即將結束生命的最後三兩年甚至幾個月之內,可嘆的是在這期間讓病人過著談不上有質素的生活。我們確應反思,應當設法改善人的生活質素還是簡單殘酷地去延長壽命。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正念, 共業

老夫曾召開過兩次家族會議,家族中類似性質的聚會也僅此兩次。

第一次的全體會議是老豆未死時的事了。記得那年第二次替老豆還清大耳窿數後,為了商量日後的應付方法,也為了表明自己的決絕,曾召開了一次家族會議,那時的所謂家族,只不過老豆和兄弟幾人。自己雖不肖,但已是陳年舊事,一切印像模糊,且子不言父過,不提也吧。

前天星期日,家中又舉行一次家族會議,聚會的目的主要是要令二妹真正知道她自己的病情,協助她計劃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從來宣佈壞消息(Breaking Bad News)是一門很難的事,況乎對像是自己的親人。做這事資料掌握要夠,分寸拿捏要準,言談態度要佳,輔導技巧要高,場面控制要好。環顧左右,能擔此大任者,非老夫莫屬,因老夫在這圏子打滾差不多四十年了,大小的場面見過不少,也應付不少,對二妹的病情療法也最有認識。

可是為了此事老夫真的費煞思量,用家族會議的形式也是老夫的構思。家族會議又未免太嚴肅,最後決定用工作坊的形式,命名生活工作坊。工作坊的好處是比較靈活,也可鼓勵家人的參與,因而更可替家人解壓,一石二鳥。

定了形式,便又要為工作方的內容籌謀。思前想後,兼顧了重大事故心理創傷事後的解說解壓方法及宣佈壞消息要注意的步驟事項(SPIKES – Setting, Perception, Invitation, Knowledge, Emotion/Empathy, Strategy/Summary )。最後,便要設計工作坊中的不同階段項目。

都是自家人,分組後的破冰之旅可以免了,但要每組討論說出到工作坊前的擔憂及期望。估計中,這階段每組都是由那些敢言的負責,也不望有太多收穫,只是借此帶出老夫這個工作坊的目標。開門見山,大哥二哥直說出心中的治療方法,差點壞了我的大事,幸好早有準備。

之後便是玩數F的遊戲,目的只為帶出我們看事物的主觀性及不全面,數對的只有一人。借題發揮,問二妹對其病的認知,可是她除了哭,還是哭。這部份如果沒有反應,便全功盡廢。於是臨埸作出決定,暫作小休,期間老夫跟二妹作問答,我問她點頭搖頭作覆。她搖頭一次,點頭一次。就是這搖頭點頭,足使這工作坊繼續,搖頭是表示不清楚她自己的病情及治療的效果,點頭是想知清楚詳情。


工作坊重開,由老夫簡報病況,這是最重要的一環。聽完報告,二妹更是泣不成聲,這也是正常反應。








跟著分組談談假若這樣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大家希望怎樣治療及有何計劃,除每組表態,此部份有個別額外要求發言表白.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玩咭片剪環的遊戲,在咭片上剪一個可穿過人的大環似無可能但又真的可做到,闡明只要找對人,有門路,未嘗不會無機會。在此處可見三嫂的純真.

緊接著的是要朱大夫以中醫身份,說出中醫對這病的看法。

最後,讓每一個人對二妹說出祝福的說話。這部份其實也是讓他們可以講出心中的鬱結,所思所想,讓他們有所抒洩,對他們的心理會有好的幫助。這裡,不單二妹,大部份人都淚眼盈眶,更有放聲大哭,這也是預料中事,是好的反應。

本該要二妹妹夫作出表示抉擇的,但場面情緒不容許,只好提示他們回家好好商量。

最高興見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出席的有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嫂,五弟,大妹妹夫,二妹妹夫,三妹妹夫,朱大夫,侄女,甥女。老夫自然由頭帶到尾,愛妻負責斟茶遞水,最後也有說幾句體貼的話。每家都有代表,除有事不能來的,都出席了。

有些說話是出乎意料的,有女兒身分享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及過程作鼓勵.有男子漢自揭躺在床上便會想這事,多日久不能眠.

唯一沒有出聲發言的是大妹,但她的淚眼及關切之情已顯示了她的內心,反之,大妹夫卻是少有的聲淚俱下,不能自已,真性情中人。甥女也沒出一點聲,但她一貫的性格就是沉默寡語。

成功與否,很難即時定論,但聚會中最重要的目標,要宣佈的消息都說過了,二妹亦肯定明白。二妹亦該知道,在她治病的路途上,她是得到全體兄弟姐妹及家人的無限愛護及支持,她並不是孤單的。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生活質素

夜深了,朱大夫仍未能眠,尋且前後送來兩次電郵,其一要求老夫談談生活質素,可見其困擾之情.對年青才俊來說,早受挫折,多些歷練未嘗不是好事.

〔生活質素〕這是一個很深的課題,老夫少讀書且不求甚解,只能濫竽充數,胡言亂語,淺入淺出,抒一孔之見.

可從多個層面多個方向去討論〔生活質素〕,簡單的,生活化的;說教的,站道德高地的.精神上的;物質上的.健全的;病患的.

簡單而言,好的生活質素就是過好每一天.

過好每一天,說來容易,身心社靈得不到滿足, 焉能過好每一天.

有質素的生活是進取的,正面的,積極的.青海地震捨身取義的港人黃福榮正展示這意義的真諦.

生命的長短與生活的質素並不一定是正比.耳熟能詳的腕錶電視告白〔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正好為此作出注腳.

然而〔生活質素〕是主觀的,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出身學養要求期望喜愛以至需要都不同,因此對〔生活質素〕的追求及付出的代價也各有不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不同層次的質素追求.有人可以〔朝聞道,,夕死可以〕,有人卻終日惶恐行屍走肉般為的就是要滿足毒癮.

長命百壽但終生要受禁錮或成為歷史上的人豬,這樣的〔生活質素〕願意承受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清心寡慾,簡樸閒適,一家團聚,樂也融融,是大部份人追求的〔生活質素〕.

大德高人眼中,凡夫俗子的生活是庸碌的,是煩惱的,是自招其苦,何樂之有,何質素可言.

當代的文明社會,開始正視紓緩治療和寧養護理,這是西方醫學了解到其局限及不足之處和正視生活質素而衍生的.

紓緩和寧養是二而一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方針,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治療.對不可能治愈的慢性病如風濕關節炎,慢性氣管阻塞,慢性腎病,白血病等等,其治療目標是減輕病者的不適和痛楚,阻止病情惡化.對晚期病患,更加注重使其活得舒適和有尊嚴,關注病患的精神層面,重視病者本身的價值觀及滿足其需要,給予適度時間及空間使之活得更有意義.

紓緩和寧養二者都不會運用一切現有的先進醫療儀器葯物去刻意延續生命.無意義的生命延續只是在折磨病人增加痛苦及令家人操心勞累.整天為爭取多兩口呼吸的,長期卧床而不能自主的,痛楚無助的,惶恐終日的,有計劃而不能實現的,有需要但未能滿足的,可有生活質素可言?都是在苟延殘喘吧!死者善終生者善別,是多可貴的經驗,多理想的過程.有人說,好的紓緩和寧養計劃,是從剛在母體的胚子開始,是耶?非耶?

總括來說,蓋棺論定,能說一句死而無憾,乎復何求者,其死前的生活質素該無疑問.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人類豬流感秀

這幾星期內人類豬流感為全世界添上新話題,鬧得熱烘烘的。而世界衛生組織更義不容辭的帶領全球做政治秀。大概無人會認衰,肯認自己的國家/社區有流感大爆發。

人類豬流感在墨西哥及美國剛爆發時,因是新疫症,資料不足,大家一輪恐慌,忙忙亂亂的,並不為過。但幾個星期下來,病案多了,時間多了,資訊多了,研究分析多了,對人類豬流感的認識充份了,一切便該冷靜下來,淡化之,平常心對待之。

看看專家的報導,新品種人類豬流感跟普通季節性的流行性感冒比,其死亡率不特別高,其毒性也不特別強。專家根據近二千個案的研究,發現人類豬流感缺乏引致在肺組織擴張繁殖的基因。這亦解釋了其低致命率及低毒性的原由。



在全世界高調應對下,美國悄然採取了半放棄態度,計劃不再計算個案數字,亦無邊防監管,理由是(一)人類豬流感病情溫和,跟普通季節性的流行性感冒類似(二)統計數字不可靠,只是包括了少數到實驗室接受流感測試的人。



無他,大國富民,不用仰人鼻息,看人面色,該做就做。全世界何來有地區有國家如此高調去應付季節性流行性感冒。與其如此勞民傷財,不如集中研究對人類豬流感的防疫措施,研究有效疫苖和抗病毒的治療。

特區高官因維景一役民望回升,自然不輕易放棄做秀,雖已半轉駄,但仍頗高調。其實香港關口旅客往來頻繁,誰敢說社區內無人類豬流感個案,但除了被拉被逼,誰會因小小的感冒去醫院到急症室看病接受流感測試。香港現今有兩個確診這數字,像美國的一樣,虛數而矣。

講到做秀,各宗教團體又可大展身手,名義是心靈支援服務,但更像掛羊頭賣狗肉。



【齊心許願,祈福消災,祈求菩薩保佑】

這算是共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祈福消災,祈求菩薩保佑,三法印一打下便露了餡兒。



【日間祈禱會,願上帝親自與你同在。】
【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人。】
萬物都是主造的,祂要讓病毒折磨我們,然後又要拯救我們(當然我們要識祈禱),主真忙碌,一手一腳佢做晒,正是敗也蕭何,成也蕭何


【共融祈禱 (Faith in prayer)】
看來天主這次做番塲好戲,無太多無謂野,但單單祈禱真的幫得上嗎?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人類豬型流感常見問題




抄自香港特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