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香港精神大使



老夫一看標題,心中便生疑竇。

何謂[香港精神]?  網頁中在香港精神後有[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面對困難和挑戰依然勤奮樂觀,無私地關懷他人。]這幾句。這應該是主辦機構所認同的[香港精神]標準了。

如果真的如此,主辦者實在太厚顏無恥了。[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面對困難和挑戰依然勤奮樂觀,無私地關懷他人。]是放諸世界任何角落俱準的精神。主辦者竟敢掠奪,據為己有,未免無知無恥無能無稽。

除了這些,香港真的無可以拿出來照寶的?六四晚會延續至今,數十萬人上街井井有條,這些是啥?那些看風駛船,轉軚快,賣口乖,西瓜靠大邊的牆頭草其實也是名符其實的香港精神。

網頁中是有所謂評審準則,並對這些評審準則加以闡釋,但仍是很空洞虛泛,:
1. 富人生閱歷
2. 具規模性
3. 具代表性
4. 具使命感
5. 具誠信


一個邀請港人提名但連定義標準也說不清的活動,即是隨意之所至,或會受關係利益所影响,反正結果是無從挑戰的,提名與否,都是做秀吧,不大重要矣。所謂香港精神大使,主辦單位可能已有心目中的名單人選。

既然無標準,老夫也想提名,並有以下考慮。

類似曾灶財那些可以嗎?

是辛辛苦苦懸梁刺股的十優狀元, 還是簡簡單單賣扑屎學位既黃中指?

長毛之流算否? 八十後又如何?

或是放詐彈炸黃皮狗白皮豬而得大屎乾粉腸的造反英雄?

可會是無勞都有功, 不知有何建樹而無端得大屎乾粉腸的垃圾會已完?

係信佞臣奸妃既主上? 或係有功攬, 有鑊卸既妹喜妲已精神呢?

哦, 應認是孤獨的推銷員的騙托精神啩!

最後,可以到平機會投訴主辦機構年齡歧視,因候選人年齡要介乎十六至四十歲。老夫這些五十後雖然幹勁十足且充滿香港精神,都只能望門輕嘆,想幹一幹大使過過癮也不成了。唉,又是不成,年紀大,真的無用,只好被人歧視。

言歸正傳,十六歲還是在父母護蔭中,羽翼未豐,講俗一點,毛都未出齊,不知如何富人生閱歷呢?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小螞蟻搬食物

囡囡今日寫的畫,不知是什麼,囡囡話係小螞蟻搬食物,愛妻話唔似,老夫恍然大悟話似,你話似唔似?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

從報紙專欄上看到有關努蘭及《死亡的臉》的小品,與近日的心情產生共鳴,勾起老夫的動機。老夫見識少,井底蛙,對努蘭完全陌生,也沒聽過《死亡的臉》,幸好網上查閱方便,也找出了苖頭。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是美國耶魯醫學院臨床外科教授,他是醫生,作家,也是醫學史家、哲者。一九九三年起,作品有《死亡的臉》《生命的臉》《蛇杖的傳人》《器官神話》《洗手戰疫》《努蘭的醫學故事》等。每本書都顯現出他深厚精湛的醫技,對醫學倫理的見解及文學的涵養。

努蘭的兩部書剖析了死亡的自然過程,讓人們了解死亡,消除恐懼,最終希望人們以屬於自己的方式死亡,然而這恰好暗示著人們應當以屬於自己的方式生活著。

努蘭從醫治身體疾病反思到人面對生命以及死亡的態度。他透過種種重要死亡原因,解析了死亡的真實面目,逐一檢視死亡對醫生、護士和病患家人的意義:「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過的生活中去求。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活著時的誠實與仁慈,乃是我們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並非在生命的最後幾週或幾天,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後將被回憶的,後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來所活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的也有尊嚴。」

努蘭認為,醫生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病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但他認為,醫生不是疾病的征服者,而應以具人道精神者自許,協助病人在通往死亡的最後旅程,得到尊嚴的對待。

努蘭指出,不論是何死因,臨終總伴隨著飢餓、窒息與巨痛。正如生之不易,離開也同樣困難。

努蘭相信,最瞭解死亡的恐怕是詩人與哲學家,不是醫生。

「我們的時代沒有死亡的藝術,只有拯救性命的藝術。」

「醫師時時面對不確定,但必須很確定地採取行動;身為醫師,總是依據不完全的資訊下判斷,還要表現得很有權威。」「但現代醫學也錯誤地引導人類,使人們不願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

在《死亡的臉》出版十七年後,努蘭仍大聲疾呼,臨床醫療不應成為取勝的血腥行為,醫者必須學習放慢速度,思考對病患有益的事。他強調必須從具人道精神的醫者角度來看,要學習放慢速度,用清澈明亮的臨床醫療眼光評估病患,因為不管還有多少可能,病人最大的願望不外乎是都能平靜又尊嚴的離開,醫生要設身處地為病人想,讓他們有權利為身體作決定而不是為了求勝,反而造成大屠殺,應謹慎思考什麼才是對病患有益的事。

努蘭是如此看待死亡:往往,我們只看到死亡那一瞬間的崩解、消逝,卻忘了真正思考每一個人身體逐漸變化的過程。我們可能是在某一天突然發現,爺爺奶奶已經不像小時候健朗的跟我們說話;或是在某一次加班回家的巨大疲累中,感嘆的說聲自己老了。我們是這麼大距離的跳著閱讀親人,或是自己的生命,然後有一天突然發現,跳著跳著,就這樣跳過好多細微變化,就這樣跳到了死亡。

人們把大量的醫療費用花在即將結束生命的最後三兩年甚至幾個月之內,可嘆的是在這期間讓病人過著談不上有質素的生活。我們確應反思,應當設法改善人的生活質素還是簡單殘酷地去延長壽命。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正念, 共業

老夫曾召開過兩次家族會議,家族中類似性質的聚會也僅此兩次。

第一次的全體會議是老豆未死時的事了。記得那年第二次替老豆還清大耳窿數後,為了商量日後的應付方法,也為了表明自己的決絕,曾召開了一次家族會議,那時的所謂家族,只不過老豆和兄弟幾人。自己雖不肖,但已是陳年舊事,一切印像模糊,且子不言父過,不提也吧。

前天星期日,家中又舉行一次家族會議,聚會的目的主要是要令二妹真正知道她自己的病情,協助她計劃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從來宣佈壞消息(Breaking Bad News)是一門很難的事,況乎對像是自己的親人。做這事資料掌握要夠,分寸拿捏要準,言談態度要佳,輔導技巧要高,場面控制要好。環顧左右,能擔此大任者,非老夫莫屬,因老夫在這圏子打滾差不多四十年了,大小的場面見過不少,也應付不少,對二妹的病情療法也最有認識。

可是為了此事老夫真的費煞思量,用家族會議的形式也是老夫的構思。家族會議又未免太嚴肅,最後決定用工作坊的形式,命名生活工作坊。工作坊的好處是比較靈活,也可鼓勵家人的參與,因而更可替家人解壓,一石二鳥。

定了形式,便又要為工作方的內容籌謀。思前想後,兼顧了重大事故心理創傷事後的解說解壓方法及宣佈壞消息要注意的步驟事項(SPIKES – Setting, Perception, Invitation, Knowledge, Emotion/Empathy, Strategy/Summary )。最後,便要設計工作坊中的不同階段項目。

都是自家人,分組後的破冰之旅可以免了,但要每組討論說出到工作坊前的擔憂及期望。估計中,這階段每組都是由那些敢言的負責,也不望有太多收穫,只是借此帶出老夫這個工作坊的目標。開門見山,大哥二哥直說出心中的治療方法,差點壞了我的大事,幸好早有準備。

之後便是玩數F的遊戲,目的只為帶出我們看事物的主觀性及不全面,數對的只有一人。借題發揮,問二妹對其病的認知,可是她除了哭,還是哭。這部份如果沒有反應,便全功盡廢。於是臨埸作出決定,暫作小休,期間老夫跟二妹作問答,我問她點頭搖頭作覆。她搖頭一次,點頭一次。就是這搖頭點頭,足使這工作坊繼續,搖頭是表示不清楚她自己的病情及治療的效果,點頭是想知清楚詳情。


工作坊重開,由老夫簡報病況,這是最重要的一環。聽完報告,二妹更是泣不成聲,這也是正常反應。








跟著分組談談假若這樣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大家希望怎樣治療及有何計劃,除每組表態,此部份有個別額外要求發言表白.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玩咭片剪環的遊戲,在咭片上剪一個可穿過人的大環似無可能但又真的可做到,闡明只要找對人,有門路,未嘗不會無機會。在此處可見三嫂的純真.

緊接著的是要朱大夫以中醫身份,說出中醫對這病的看法。

最後,讓每一個人對二妹說出祝福的說話。這部份其實也是讓他們可以講出心中的鬱結,所思所想,讓他們有所抒洩,對他們的心理會有好的幫助。這裡,不單二妹,大部份人都淚眼盈眶,更有放聲大哭,這也是預料中事,是好的反應。

本該要二妹妹夫作出表示抉擇的,但場面情緒不容許,只好提示他們回家好好商量。

最高興見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出席的有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嫂,五弟,大妹妹夫,二妹妹夫,三妹妹夫,朱大夫,侄女,甥女。老夫自然由頭帶到尾,愛妻負責斟茶遞水,最後也有說幾句體貼的話。每家都有代表,除有事不能來的,都出席了。

有些說話是出乎意料的,有女兒身分享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及過程作鼓勵.有男子漢自揭躺在床上便會想這事,多日久不能眠.

唯一沒有出聲發言的是大妹,但她的淚眼及關切之情已顯示了她的內心,反之,大妹夫卻是少有的聲淚俱下,不能自已,真性情中人。甥女也沒出一點聲,但她一貫的性格就是沉默寡語。

成功與否,很難即時定論,但聚會中最重要的目標,要宣佈的消息都說過了,二妹亦肯定明白。二妹亦該知道,在她治病的路途上,她是得到全體兄弟姐妹及家人的無限愛護及支持,她並不是孤單的。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農莊

囡囡對筆的操控運用,漸入佳境矣.

大家可以說出這農莊裡有那幾種動物嗎?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貴價野

在超市看到這些日本來的生果.找破頭皮,老夫還是不明所以,何以這麼貴.









生活質素

夜深了,朱大夫仍未能眠,尋且前後送來兩次電郵,其一要求老夫談談生活質素,可見其困擾之情.對年青才俊來說,早受挫折,多些歷練未嘗不是好事.

〔生活質素〕這是一個很深的課題,老夫少讀書且不求甚解,只能濫竽充數,胡言亂語,淺入淺出,抒一孔之見.

可從多個層面多個方向去討論〔生活質素〕,簡單的,生活化的;說教的,站道德高地的.精神上的;物質上的.健全的;病患的.

簡單而言,好的生活質素就是過好每一天.

過好每一天,說來容易,身心社靈得不到滿足, 焉能過好每一天.

有質素的生活是進取的,正面的,積極的.青海地震捨身取義的港人黃福榮正展示這意義的真諦.

生命的長短與生活的質素並不一定是正比.耳熟能詳的腕錶電視告白〔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正好為此作出注腳.

然而〔生活質素〕是主觀的,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出身學養要求期望喜愛以至需要都不同,因此對〔生活質素〕的追求及付出的代價也各有不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不同層次的質素追求.有人可以〔朝聞道,,夕死可以〕,有人卻終日惶恐行屍走肉般為的就是要滿足毒癮.

長命百壽但終生要受禁錮或成為歷史上的人豬,這樣的〔生活質素〕願意承受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清心寡慾,簡樸閒適,一家團聚,樂也融融,是大部份人追求的〔生活質素〕.

大德高人眼中,凡夫俗子的生活是庸碌的,是煩惱的,是自招其苦,何樂之有,何質素可言.

當代的文明社會,開始正視紓緩治療和寧養護理,這是西方醫學了解到其局限及不足之處和正視生活質素而衍生的.

紓緩和寧養是二而一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方針,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治療.對不可能治愈的慢性病如風濕關節炎,慢性氣管阻塞,慢性腎病,白血病等等,其治療目標是減輕病者的不適和痛楚,阻止病情惡化.對晚期病患,更加注重使其活得舒適和有尊嚴,關注病患的精神層面,重視病者本身的價值觀及滿足其需要,給予適度時間及空間使之活得更有意義.

紓緩和寧養二者都不會運用一切現有的先進醫療儀器葯物去刻意延續生命.無意義的生命延續只是在折磨病人增加痛苦及令家人操心勞累.整天為爭取多兩口呼吸的,長期卧床而不能自主的,痛楚無助的,惶恐終日的,有計劃而不能實現的,有需要但未能滿足的,可有生活質素可言?都是在苟延殘喘吧!死者善終生者善別,是多可貴的經驗,多理想的過程.有人說,好的紓緩和寧養計劃,是從剛在母體的胚子開始,是耶?非耶?

總括來說,蓋棺論定,能說一句死而無憾,乎復何求者,其死前的生活質素該無疑問.

一字馬

今早囡囡在排隊等候入練舞室時,有小朋友在擘腿並說會一字馬.

囡囡深得老夫所傳且青出於藍,口舌絕不輸人,毫不猶豫地說,我識〔二字馬〕同埋〔三字馬〕.

老夫登時O咀,果真江山代有材人出.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都是制度的錯

二妹三月二十四號做腦外科手術,四月八日出院,昨天四月十一日又再次入院.

要說的是入院的過程.

二妹因身有紅疹,由前天的局部發展至昨天的下體以上頸以下都有,於是回伊院的急症室求診。

下午四時抵急症室,當然是被分流到非急症類別,然後安排至美好診所候診。美好診所者,尾號診所是也。頭號是優先處理,尾號當然是最後處理。尾號診所內等候看醫生的時間是以數小時計算的,行內人知,行外人都該知,因每個急症室都有告示宣揚。視病猶親,何況真的是親,老夫自然出手。最後,二妹再被安排至等候急診的頭號隊。

經醫生診斷後,未能斷定是葯物敏感或是其他的普通敏感。二妹被送到觀察病房,打了針抗組織胺葯物百利通(PIRITON),留下觀察。

七時許,決定要入院了,卻是被安排等候入內科收症病房。內者耐也,耐,即是要忍耐,要等待。行外人或會被蒙在鼓裡,行內人卻知得清楚,近月來,等十數小時才上病房是平常事。

老夫又要出手干預了,這次並非安排病床,而是謀求轉收腦外科。最後,晚上八時被送到腦外科病房。

不批評急症室醫生的專業判斷。只說自己的意見,一個手術後剛出院的腦外科病人被斷症為[懷疑二侖丁/二笨乙內(DILANTIN)敏感],收到內科後,內科當然是會尋求腦外科的意見,最後,很大可能還是轉回腦外科,更大可能這會是三兩天後的事。

縱觀整個入院流程,急症室的病人多了,醫生護士工作多了;資源相對用多了;病人辛苦了,等候的時間長了,卻得不到適時的專科服務。如非老夫安排,相信留院的日子也會多一兩天。

如果有機制給予出院病人以援手,免去到急症室求診的程序,對病者,對急症室,對醫院都是好事,是多贏的局面。如果對病人出院時的指示不是[有事到急症室]而是[有事返病房覆診或有事XXXX尋求意見],如果有機制把這類突發的但又不算急症而又須入院的病人直接安排入院,那急症室的病人求診數字肯定可以減少;病人的折騰勞累肯定可以減免;醫院的資源虛耗也可省卻。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身體虛弱的手術後病人應該在醫院折騰十數小時始能解決問題,被安排留醫嗎?

視病猶親,不應該只是口號!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鰂魚涌海濱公園 / 葛量洪滅火輪

很久沒有從家樓下的海濱公園向西行,沿鰂魚涌海濱公園橫越天橋到太古城去.這是很閒適的路程,清靜幽雅,途經逸濤灣,嘉亨灣,鯉景灣等中產區,有海景相襯,沒丁點兒破落的感覺.

這兒有人垂釣,有人慢跑,有人耍太極,有人卿卿我我,也有人嗑睡,各適其式,老夫退休後,如果不再要幹活,這裡肯定是常到的地方。垂釣,慢跑,耍太極,嗑睡都可預老夫的份兒。唯獨是卿卿我我,還得要愛妻的配合。





在鰂魚涌海濱公園內,有葛量洪滅火輪博物館.此館落成多時了,老夫一直無興趣參觀.今天路經,為了囡囡,化了些時間入內,反正不收門票.

退役的葛量洪滅火輪當然是重點,除此外,館內還陳列了一些有關消防的圖片,用品.

跟其他船種一樣,除有水炮外.滅火輪上沒有特別之處,辦公室,休息室,廚房機房.沒啥可觀之處.

幸好只是路過順便一看,專誠而來的,大概會失望而回.

轉到太古城,從恬靜復歸繁囂,又是一番光景,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