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讀書少,可不是自謙,事實證明,老夫連一篇小學五,六年級的朗誦文章也不理解,不是不學無術是啥?
暑假剛完,囡囡上學後回家,帶來學校朗誦節的報名表和朗誦文章,說老師指示她一定要參加。老夫聽到[一定要參加]這五個字,心裡已有氣;再看那朗誦內容,不禁擲筆長嘆時不我與。
都怪老夫少讀書,短短二百多字的節錄,便足以弄得老夫一頭霧水不明所以,腦袋一片混亂。分明是[話遲到],文章第一,二段也是頗對題,豈料話鋒一轉,便談到要享受該做怎樣的人,老夫真的看不穿當中的承接及關連。
隻開隻閉,算他首尾相接,起承轉合得當,但文中的類比好像還是不合理。把所有的形容詞去掉,單看名詞:[寧做讀書人/保安,可不要做可憐蟲],這是什麼的語法,怎樣的修詞?讀書人,保安任何情況下都比可憐蟲好,除了精神病的,何用[寧做]。
用[佇立風中的讀書人],[地鐵銀行的臨時保安]跟[陷入趕路的困境]比,又是一絕。一個在讀書,一個在工作,一個在趕路,大家處境不同,情況有異,正是風馬牛不相及,怎可對比?老夫在想,如果讀書人要去應約,保安員放工回家,那又是怎樣的光景?
老夫一向以為自己落後追不上潮流,所以聽不明現今的歌詞,原來不單如此,老夫對現今的文章也是一竅不通。除了怪自己不與日俱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還能怪誰?難道要怪學校朗誦節袞袞諸公節錄這內容作為朗誦節的指定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